我國薰香的發展大約可分三個階段。從原料上分,從香草發展到香料,而後又發展到精油;從方法上分,從焚燒發展到用明火薰香,而後又發展到用暗火薰香。

自古就有薰香。古人懂得薰香具有美容、祛痛、消除疲勞、排解憂鬱之功效。 有本書叫《拾遺記》,其中就談到早在春秋時代的燕昭王二年(公元前585年),波弋國曾進貢過「荃蕪之香」。

在秦漢以前,中國還沒有沉香之類的香料傳入,當時焚燒的是些蘭蕙一類的香草。到了漢武帝時代,嶺南逐漸與中原溝通,南方諸郡紛紛奉獻珍奇,香料因此傳入中原,從此不再僅僅焚燒香草了。

漢武帝的寵妃趙飛燕喜好雜熏諸香,坐處余香百日不歇。魏晉時期,香料已成為宮廷及富貴人家的生活必需品之一了。可見香料之貴重。到了唐宋以後,關於香品、香事、香料製作、焚香方法等方面的著作也多了起來,遂有「茶經香傳」之稱,品茗與焚香一起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。

古時的薰香,主要還是焚香,也就是把香料製成餅塊,放在一種特製的香爐內焚燒。《紅樓夢》就有「寶鼎茶閒煙尚綠」的描述。後以矮桌置爐,用銀葉或雲母片製成的淺盤盛香,使香不及火,讓香氣自然舒緩而無煙燥氣,即薰香。薰香不似焚香那麼濃烈,卻香風裊裊,絲絲入骨。難怪賈寶玉步入秦氏卧房時,被那一絲細細的甜香熏得眼餳骨軟,連說「好香」。但這種方法仍免不了有明火與煙氣的缺陷,而且香味也有限。

法國人在十九世紀末發明了用暗火悶燒精油的辦法來薰香,使得薰香之道又上了一個層次,也就是現今的薰香。《紅樓夢》第五回「賈寶玉神遊太虛境」中提到的「此系諸名山勝境初生異卉之精,合各種寶林珠樹之油所制,名為『群芳髓』。」其實就是 精油。

爐香裊裊,既馨且逸,薰香的發展伴隨着香具的發展。香具是使用香品時所需要的一些器皿用具,也稱為香器(嚴格說來,制香時使用的工具稱為「香器」,用香時的工具稱為「香具」)。

隨着制香用香的日益廣泛,各種香具應運而生。香具對中國人而言同時具備實用與裝飾功能。中國人在室內焚香自戰國時代即已開始,但專為焚香而設計的爐具卻遲至漢代才出現。

爐始於戰國時期的銅爐,以後歷代出現各種式樣的香爐,質料包括陶器、瓷器、銅器、鎏金銀器、掐絲琺瑯、內填琺瑯、畫琺瑯、竹木器及玉石等器。

歷代使用的香具有香熏或稱香爐、博山爐、花熏、香筒及香囊等。以散發香氣的方式而言,可分燃燒、熏炙及自然散發。如香草、沈香木及作成香丸、線香、盤香和香粉的合香,則必須燃燒。龍腦之類的樹脂性香品,必須用熏炙,也就是將香品放在炙熱的炭塊上熏烤。

至於調和成香油的香品,則用自然揮發的方式散發香氣。各式各樣香氣濃郁的香草、香花,也被中國人裝入花熏、香囊之內,讓其自然散發香氣。混合數種香的香粉,也常用薄紙包裹,裝入香囊。

漢代有博山爐。博山,相傳為東方海上的仙山。博山爐蓋上雕鏤山巒之形,山上有人物、動物等圖案。用此香具焚燒香草或龍腦,裊裊香煙,宛如神山盤繞終年的雲氣。博山爐盛行於神仙之說流行的兩漢及魏晉時期。

「博山爐」出現之後,香爐的使用與薰香的風習更加普遍。熏爐是現在發掘的漢代王墓中最多見的隨葬物品。除了香爐,漢代還出現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薰香的「熏籠」,以及能蓋在被子裏的「被中香爐」,即「熏球」。

唐代流行有提鏈的金屬香球、香熏。唐代的多足帶蓋銅香熏十分獨特,也有附提鏈者。帶長柄的手爐常見於佛畫的引路菩薩圖及羅漢畫中。此外還出現了大量用金器、銀器、玉器做的香具,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爐的制式,外觀也更加華美。 此時熏球、香斗等香具開始廣泛使用。在敦煌壁畫里就常能見到香斗、博山爐等豐富多彩的唐代香具。

宋代燒瓷技術高超,瓷窯遍及各地,瓷香具(主要是香爐)的產量甚大。宋代最著名的官、哥、定、汝、柴五大官窯都製作過大量的香爐。瓷爐雖然不能象銅爐那樣精雕細琢,但宋代瓷爐卻自成樸實簡潔的風格,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。宋人焚香,常同時使用香爐和香盒。

從古代繪畫中可以看到取香的動作。添香者以食指、大拇指拈出香丸,放入堆滿白灰的爐具內。宋代也流行燃燒「香篆」,將粉末狀的香料用模子壓出固定的形狀,然後燃點。

元明清時期流行成套的香具。元代流行「一爐兩瓶」的成套香具。明代十六世紀的繪畫中就已出現「爐、瓶、盒」。這種組合式香具乃以香瓶作為儲放香箸、香鏟之用。

傳世的器物中有明嘉靖官窯的「五供」。五供是一爐、兩燭台、兩花瓶的成套供器,使用於祭祀及太廟、寺觀等正式場合。

明代盛行銅香爐,這與宣德時期大量精製宣德銅爐有關。明朝宣德年間,宣宗皇帝曾親自督辦,差遣技藝高超的工匠,利用真臘(今柬埔寨)進貢的幾萬斤黃銅,另加入國庫的大量金銀珠寶一併精工冶煉,製造了一批蓋世絕倫的銅製香爐,這就是成為後世傳奇的「宣德爐」。

 

轉載至 奢侈品藝術

arrow
arrow

    慢茶女掌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