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容,在商周時代可單稱「容」、「頌」,也可稱作「威儀」。《釋名.釋言語》雲「頌,容也」。所指即是「禮容」,是禮的要素之一,與禮相伴而生。

《洪範》五事:一曰貌,二曰言,三曰視,四曰聽,五曰思。
貌曰恭,言曰從,視曰明,聽曰聰,思曰睿。恭作肅,從作義,明作晢,聰作謀,睿作聖。明確指出:人們在生活舉止中容貌、言辭、視聽所綜合表現出的禮容的重要性,以及外在形象與內在修養的次第關係。

《左傳.襄公三十一年》北宮文子:「有威而可畏謂之威,有儀而可象謂之儀故君子在位可畏,施捨可愛,進退可度,周旋可則,容止可觀,作事可法,品德可象,聲氣可樂;行動有文,言語有章,以臨其下,謂之有威儀也。」
讓我們更為具象的認知「禮容」、「威儀」。並可以通過禮容將無形的禮內化外現為威儀。

《禮記·玉藻》精要闡述了禮容綱要:「足容重,手容恭,目容端,口容止,聲容靜,頭容直,氣容肅,立容德,色容莊,坐如屍。燕居告溫溫」
將身形五官的和諧調度給出了詳細的章法,概括為君子九容,讓我們做一個溫溫君子,容止可觀,為人所效法。

孔子以九思對:「君子有九思:視思明,聽思聰,色思溫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問,忿思難,見得思義」
孟子進一步闡釋:「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於物;物交物,則引之而已矣。心之官則思,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」。身形五官若只是憑本能行事沒有心思則無法獲得身心涵養,即五官要統攝於心,修身持志,方可獲得真意。

九容為形教,要義在思,由儀以牽思,由思而導行。即內化於心,外化於行。是故:「有動作、禮義、威儀之則,以定命也。能者,養以之福;不能者,敗以取禍。」

下文依九容為綱,從日常行為舉止立如下八則、三行,供大家參考、共進。

1.站立有德

足容重、立容德。——《禮記》重與德,須細心體會,方能體會人立於天地之間,穩健中正的感受。

立必正方,立毋跛。——《禮記》要正直立於天地之間。

固頤正視,平肩正背,臂如抱鼓。足間二寸,端面攝纓。端股整足,體不搖肘,曰經立。因以微磬曰共立。因以磬折曰肅立。——賈誼《容經》
微磬:以腰為軸,折15度左右。
磬折:以腰為軸,折30度左右。

2.舉止懷敬

手容恭——《禮記·玉藻》舉手投足要有恭敬心。

凡奉者當心,提者當帶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下》奉東西時要在胸口正中左右的位置,提東西時要在側身腰帶左右的位置。所要體現的亦是一個恭字。

執虛如執盈。——《禮記·少儀》拿輕的東西就好像拿不動一樣,拿空杯要像拿滿杯一樣。特別是行茶、焚香多這樣的練習,可以讓我們更加優雅、從容。

進戈者前其鐏,後其刃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上》遞刀給別人時要將柄的方向在外,刃的方向朝向自己。同此理,遞交名片、筆我們應該以方便他人為先。

3.安坐持守

坐如屍——《禮記》。坐必矜莊,最能守心靜養。

坐以經立之容,胻不差而足不跌,視平衡曰經坐,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,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,廢首低肘曰卑坐。 ——賈誼《容經》經坐:身正腰直,共坐:以腰為軸,折15度,肅坐:以腰為軸,折30度,卑坐:附首貼地,請罪或稱奴時才卑坐。

登席不由前,為躐席。——《禮記·玉藻》。即位、離位要從後面悄悄入席就坐,儘量少干擾他人。現在會議、音樂會、電影院很多人都沒有這種習慣、修養,到處亂竄。

虛坐盡後,食坐盡前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上》沒有事情時坐得儘量離桌案後面些。而飲食、侍奉時則要儘量靠桌案前面些,以免弄得滿桌、滿地狼藉。

坐毋箕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上》坐有坐相女子最忌這樣坐,不可打開雙腿,如簸箕。

並坐不橫肱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上》坐時不要把肩肘都橫起來,以影響身邊人。

4.言語合宜

非禮勿言。——《論語·顏淵》失禮的話不要說。

君子不失口於人。——《禮記·表記》君子不失言於人

言有四術:言敬以和,朝廷之言也;文言有序,祭祀之言也;屏氣折聲,軍旅之言也;言若不足,喪紀之言也。——賈誼《容經》按場合賈誼將言語的方式歸納為四種:議政時言語應恭敬和氣,不因政見不同而吵嚷動粗。祭祀時言語應文雅有序,抑揚從容。軍旅之中,靜時如屏息,言語時聲音直折雄壯。居喪期間,要輕言少語,以盡哀思。

夫子時然後言,人不厭其言。——《論語·憲問》言語對人對事,要合時合宜,更要合情合理,用心把握時機、尺度。失口於人,非禮也。因言傷人,亦會因言起禍。

口容止。——《禮記·玉藻》止,就是不妄動。意思就是:沒事別老吧唧嘴,或做出自言自語狀。

5.端目清明

視思明。——《論語·季氏》要學會透過現象思其本質,才能心明不迷。

非禮勿視。——《論語·顏淵》不合禮的,對己有不良影響的事、物就不要看。

存乎人者,莫良於眸子。眸子不能掩其惡:胸中正則眸子瞭焉,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。——《孟子·離婁上》眼睛是心靈的窗戶,胸中養正氣才能端目清明。

毋淫視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》淫,游移,目容要端正清明,不要游移不定,心懷鬼胎。

凡視,上於面則敖,下於帶則憂,傾則奸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》視線高於面部顯得高傲自大,低於腰部則憂慮無神,斜視、游移則顯得心愧不安或奸詐不正。

天子顧還身,諸侯顧還肩,士顧還面。上博簡——《天子建州》可見,越尊貴的人或越正式的場合,其動作越慎重。在現代社會中,同樣有現實意義:如果是端莊正式場合,我們要還身而顧;公眾場合要還面而顧,日常生活中,則旋面即可。

6.聲容怡靜

聲容靜。——《禮記·玉藻》怡靜自如,不擾人。

城上不呼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上》在公共場合,更不可大聲呼喊、叫喚。

將上堂,聲必揚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上》登堂入室,卻要恰恰相反,一定要發出些聲音(比如敲門,打個招呼),以讓堂上、室內的人知道有人來了。以尊重他人隱私。

當食不嘆,臨樂不嘆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上》當吃飯時不應唉聲嘆氣,一則影響消化。二則會打擾別人心情。所謂「一人向隅,舉座不歡」 ,參加娛樂活動也是。

望柩不歌。適墓不歌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上》看到有人在辦喪事,或路過墓地,我們要有起碼的尊重與同情,切不可歌舞嘻鬧面露愉樂之容。

7.浩然正氣

氣容肅。——《禮記·玉藻》調息勻緩似無。在諸家「工夫」里都很重視氣息。

孟子曰:夫志,氣之帥也;氣,體之充也。夫志至焉,氣次焉。故曰:「持其志,無暴其氣。」孟子曰:「吾善養吾浩然之氣,其為氣也,至大至剛,以直養而無害,則塞於天地之間。其為氣也,配義與道;無是,餒也。是集義所生者,非義襲而取之也。」孟子主張大丈夫應持志集義,養浩然正氣於一身。

8.色容溫厚

色容莊。——《禮記·玉藻》禮儀、正式場合容色要矜持、莊重。

燕居告溫溫。——《禮記·玉藻》一個溫字,恰到好處。

容毋怍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上》容色有常,不驚怍失色於人。

孝子之有深愛者,必有和氣。有和氣者,必有愉色。有愉色者,必有婉容。——《禮記·祭義》如果深愛自己的父母,內心必然充滿和樂之氣。在父母面前,他一定會表情愉悅,面容柔順。

君子衰絰則有哀色,端冕則有敬色,甲冑則有不可辱之色。——《禮記·表記》衰絰,指喪服。端冕,指祭服。甲冑,指軍服。服飾是與禮儀配合的,在不同的禮儀場合,就應有不同的容色。容色應該與禮儀、服飾等相應。亦是內心情感合理、合宜的表達。

以上八則皆出自《禮記》、《論與》、《孟子》等經典,說的都是日常待人應物的事。

禮之用,主要在教我們如何做人,如何做事,並沒有什麼高深玄妙之處。但也並非讓我們刻板的去做。開始時可以用一種「練瑜珈」的心態每日修習、自省,久之自然會生髮「氣質」變化,受用終生。


轉載至 廈門漢服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蔡金保/文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禮記 孟子 禮儀 禮容
    全站熱搜

    慢茶女掌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